10月30日,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RICH外语教育与教师发展论坛第118期于22-301教室举行。本期论坛以“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新探索”为主题,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英语系教研室主任冯宝鑫博士对在AI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性探讨。

让教学拥抱AI
冯宝鑫首先开展了现场调查,以了解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AI使用经历和态度。他提出以 “拥抱姿态” 面对人工智能的观点,并分享了近期相关领域的研究发现。研究指出,教师的使用意愿与技术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这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他还对这些因素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对于搜索引擎已普及的背景下,为何仍需积极接纳人工智能这一问题,冯宝鑫巧妙地引用英语中的 “4W1H” 加以解释。他指出,传统搜索引擎在解决 “WHAT”(什么)、“WHEN”(何时)、“WHERE”(何地)等基本问题时依然有效;而人工智能则更善于解决 “WHY”(为什么)和 “HOW”(如何执行)这类更为复杂的问题。这种区分彰显了人工智能在处理深层次认知任务方面的独特价值。
随后,冯宝鑫讲述了有关 AI 的三个基本概念:首先,当前的聊天机器人(Chatbot)是基于大语言模型和深度学习的技术突破,模型的规模决定了内容生成的质量;其次,当前人工智能产出的语言并非是预先输入的,而是基于理解产生的“类人语言(human-like language)”;最后,通用AI 需经过训练才能胜任特定的任务。冯宝鑫生动地将 AI 形容为 “有天赋但未受教育的孩子”,同时强调教师群体在训练通用AI方面具有经验优势。
冯宝鑫列举了几个热门的 AI 聊天机器人,并以更契合活动概念的 AIGC 为例展开深入讨论。他认为,“提示语(Prompts)” 是影响产出质量的关键,并进一步细化为六个具体操作策略:赋予 AI身份、详细描述需求、设定可执行规则、提供高质量学习材料、优化问题设置以及逐步进行质疑。这些策略有助于教师获得更高质量的AI内容产出。此外,冯宝鑫还着重强调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至关重要,这尤其体现在基于专业知识的需求提炼能力、提示语编写能力和以问促创能力。
在实践中感受AI
实践作为理论的最终目标,对于深化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教师们更有效地体会 AI 在教学中作为辅助工具的角色,冯宝鑫设计了一系列教学任务。在实际操作环节,教师们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将AI工具融入教学的过程。
冯宝鑫表示,大学英语教师应树立AI区别于搜索引擎的全新认知,视AI为一块待雕琢的璞玉,通过建立与AI的协作管理机制进行精细打磨,真正实现AI赋能教学、赋能教师,推动教育创新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