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东方学刊》编辑部组织工作坊,题为“文化主权的危机——非洲文学生产现状的一种观察”。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双龙学者”蒋晖教授应邀担任工作坊主讲人,法语系主任汪琳博士为与谈人。
参加工作坊的还有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东方学刊》主编余亮、副主编林凌、上海师范大学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副教授姚峰、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研究员刘烨、苏丹喀土穆大学中文系主任巴达维等多名学者。
蒋晖教授指出,非洲文学在世界文学地图上的边缘化地位,反映出全球南方文学普遍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北方文学往往占据世界文学的中心,被南北方读者广泛阅读,而南方文学却难以进入主流视野。他以2021年“非洲文学年”为例,强调非洲文学能否引起注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被北方文学界接纳。
工作坊中,学者们呼吁关注非洲文学的独立性与多样性,提倡建立以非洲本土视角出发的文学研究体系。会议讨论了非洲文学的读者构成、创作环境及传播渠道等问题,焦点集中于如何克服“主权”概念在非洲语境下的局限性。
此次工作坊不仅深化了对非洲文学现状的理解,也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即如何在文化主权的基础上,促进非洲文学的全球传播,以及如何让非洲文学讲述自己的故事,为非洲人民发声。学者们一致认为,非洲文学的研究与发展需要跨越学科界限,融入国际人文领域的对话,以推动非洲文学在全球南方文化主权危机中的突破。
工作坊简介
一位非洲知识分子曾说,西方殖民了非洲,等离开时,留下了宗教和语言。在后殖民时代,非洲文学主要使用的语言依然是英、法、葡等殖民语言,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学没有得到对等和充分的发展。非洲文学的出版、发行渠道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的出版资本所控制。作家的写作也以西方读者为理想读者,他们得到国际认可的机会在于赢得西方设立的非洲文学奖项。1990年代之后,知名学者和作家移居欧美的现象普遍出现了,这使得非洲文学和本国读者的关系进一步疏离。如果非洲人不是非洲文学的主要读者,如果非洲作家依靠西方的非政府组织来接受文学写作的训练,那么,非洲文学如何能有效为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服务呢?非洲的公民品格是如何被塑造的呢?这些问题在国内还鲜有讨论。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近期的来访在国内引起了一定的热度,但他的作品在坦桑尼亚和非洲有多少读者呢?能卖出像在中国一下子卖出的10万册吗?谁是他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了非洲文化主权的危机问题。这或许是第三世界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