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浙里青语”社会实践义乌分队为探寻乡村振兴足迹,来到金华市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进行红色教育SINING宣讲。 烈日炎炎,可缸窑村就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独享一隅宁静,而我与缸窑村的故事也就此拉开序幕。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进行红色宣讲视频录制。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宇迪 供图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历史的痕迹沁透其中。古色古香的房屋建筑、独具韵味的戏台、随处可见的酒坛陶器、历尽岁月的千年龙窑、清澈甘甜的龙眼泉水、淳朴善良的当地村民是缸窑村带给我的第一印象,令人回味无穷。
在宣讲途中,我们偶然走进了一家制陶的作坊。各式各样的陶艺器具,有花瓶、酒杯、碗等摆放在桌面上。正在做陶的是一位老爷爷,看起来五六十岁的样子,爷爷看到我们进来,乐呵呵地起身迎了上来,热情地给我介绍起来,还详细示范了一下陶艺的具体做法。在爷爷的指引下,我小心翼翼地将一团泥球放在陶艺机的转盘上,右脚踩下开关,使转盘开始快速旋转。随后,我往手上蘸了点水,握成喇叭形后,罩住泥球,大拇指往里一伸,再往上一捋,细颈杯的雏形就有了。屋外的太阳依旧毒辣地烘烤着大地,爷爷的衣领早已被汗水浸湿,但制陶的动作却一刻未停。我开始意识到信念一词的真正含义,在如今喧闹而车水马龙的时代,仍然有着这样一群人,一群制陶的手艺人,秉承着理想,脚踏实地,支撑着缸窑村在经历风雨后仍屹立不倒,将缸窑村的制陶文化长久流传。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陶艺体验馆体验制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宇迪 供图
随后我们走转在缸窑村的街角巷落,一阵悠扬的二胡声飘荡在空中。我们顺着声音寻找,在一户人家门前停下了脚步,走进一看是一位名叫冯雪春的老奶奶。奶奶精气神很好,笑着招呼我们坐一会。很有缘分的是,在出发前我们查阅缸窑村的相关资料时便了解到奶奶在唱戏这方面很出名。奶奶每每谈及自己往昔唱戏的时光都止不住眼睛泛起泪光。奶奶告诉我们她自幼喜欢表演,而且还很有天赋,学东西快而且记性好,后来也是机缘巧合在1962年就加入了缸窑村婺剧团。婺剧唱腔高亢激昂的主旋律,如同一粒种子撒在义乌人心间。岁岁年年,缸窑人的戏曲情结被酿得如同陈年黄酒一般醇厚。冯雪春奶奶以自己的执着与奉献,挑起了缸窑剧团的大梁,从十六岁便开始唱戏,坚持了几十年做一件事。
图为冯雪春奶奶为实践队队员演奏二胡。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杨宇迪 供图
长笛声声山水转,清韵曲曲凤凰归,百年流传的戏曲情结在缸窑人心里,依旧如此醇香、绵长……即便如今奶奶因为年纪大了不唱戏了,但她对戏曲的热爱依旧流转和传承于缸窑村。奶奶如今因为兴趣爱好,开始学习拉二胡。在我们的邀请下,奶奶给我们拉了一曲最近在学习的曲目。奶奶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岁月的更迭从未磨去她对生活的爱与希望,而她的这一份热爱无疑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论是制陶手艺人爷爷还是冯雪春奶奶,他们身上的一股韧劲以及那份从未淡去的热爱令我动容。缸窑的故事代代相传,属于缸窑人的故事仍在继续抒写。如今,缸窑村深挖“窑”资源,创新“陶”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打响“窑、陶、酒、戏”的特色文化金名片,探寻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绘制全新的未来乡村蓝图。时代的洪流不断向前,很多时刻,人固然无法抵抗洪流,但可以有自己的精神堡垒,守住内心的理想与爱。
(通讯员 孙一琛)
实习生 王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