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莫名其妙、点石成金”,义乌持续演绎着辐射全球的“奇迹”,造就了独特的商贸文化。越来越多的新义乌人在此生活工作,形成了国际融合的生活方式。7月12日至19日,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浙里青语”实践队深入义乌开展针对性调研。
佛堂是义乌商贸起源地之一。实践队队员们前往佛堂老街,体验悠久的商业传统。抱环溪,拥南江,以往佛堂便有“千年古镇、清风商埠、佛教圣地”的美誉。如今的佛堂,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大马路旁见商铺错落,小巷子里品人间烟火,红黄吊旗高低飘扬,古镇满溢的生机无处不在。
“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在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进行“鸡毛换糖”。当时的“敲糖帮”也许不会想到,他们的小红糖,敲出大义商。在义乌市敲糖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敲糖帮帮主”陈培亮先生为队员们生动地讲述了“鸡毛换糖”的故事,指出义乌商贸的文化根源就来自于敲糖帮,“义乌人的经商文化代代相传,他们又借着改革开放的风,把义乌发展起来。”陈先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现在陈先生的儿子陈万佳也接过了货郎担,“鸡毛换糖精神”赓续绵延。提及未来,陈先生认为,即使商贸逐渐多样化和现代化,敲糖帮也没有消失,它代代传承演变。现在的义乌人已经把生意做到全国,遍布世界,其实他们是新一代的敲糖帮。

在陈先生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世界义商总会,受到总会秘书处主任屠国斌先生的盛情接待。他表示,当代义乌商人继续把握“鸡毛换糖”的精神内核,坚持引进来,同时也注重走出去。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价值理念,向外输出优质产品、以及先进的教育资源。将中国优秀的价值理念传播出去,同时也以这样的方式了解了其他国家的文化。这不仅是一种商品的联系,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的维系,加强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实现共同富裕,这种目标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地瓜经济”是相契合的。两位先生把义商精神概括为吃苦耐劳、诚信实在、互帮互助、善抓机遇和争担社会责任。他们对商贸文化的不断完善和传播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国际商贸城是义乌商贸文化的缩影。队员们进入国际商贸城,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店铺林立,商品琳琅,人潮涌动。发放过程中,队员们感受到商贸城浓厚的商贸氛围与商户们的热情,也了解到,商贸城与商户们携手,将内销与外贸、传统行业与电商有机结合,致力于更现代化、国际化的商业发展模式。
义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国际社区因此出现。作为义乌典型的国际社区,鸡鸣山社区享有“联合国社区”的美誉。队员们来到鸡鸣山社区与附近的新光汇商场,通过进行采访与问卷调研了解到,鸡鸣山社区积极组织各类中外文化活动,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同时,外国友人自发形成了“国际老娘舅”等组织,更好地协调处理中外差异带来的社区问题。多位国际友人欣然接受了队员们的采访,他们用中文或外文,真诚表达了对义乌对中国的热爱。
洇染历史水墨,泅渡文化长河。从佛堂起源至新时代蓬勃发展,义乌商贸文化不断发展演变,以其公平诚信、开放包容,成为义乌的一张“金名片”,未来也必将不断更新,臻于至善。(陈俊 陈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