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8日下午,南开大学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博士研究生导师、翻译系主任张智中教授受邀为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师生带来题为“汉诗英译的三美新论”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由翻译系主任郑连忠博士主持。
讲座伊始,张教授表示自己的诗歌英译道路深受许渊冲先生的影响,2002年张教授的第一次登门拜访开启了两位学者20多年的学术交流。张教授谈到自己曾撰写《许渊冲与翻译艺术》,言辞间透露着对译界泰斗的敬重,但同时也指出翻译需要创新,认识需要推进。张教授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是要让海外读者对汉诗产生兴趣。所谓汉诗英译,重点不在于追求押韵,而是要达到地道的英文诗歌水平,让海外读者领略李白、杜甫与莎士比亚、庞德媲美的文采。
许渊冲先生提出汉诗英译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认为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在翻译过程中,许先生实际上却往往首先关注音美和形美,然后才是意美。张教授以卞之琳先生的《断章》为例力图论证,中国人写诗靠情感打动人,而非单纯押尾韵,汉诗英译也仍需追求三美,但应与时俱进,发挥自由体的优势,不能一味死守原文形式。
随后,张教授谈到了许渊冲的“三之论”。“知之”就是要使读者知道原文作者说了什么;“好之”却是要使读者喜欢作者的话,或者说是喜欢译文;“乐之”更是要使读者感到乐趣。“不逾矩”是要使读者“知之”,“从心所欲”是要使读者“好之”,最好是能“乐之”。如果原文能使读者喜欢,而译文不能,那译者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读者“好之”。如果原文能给读者乐趣,而译文不能,那译者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读者也“乐之”。以王之涣的《出塞》为例,许渊冲译诗的错位“知之”尤为凸显。
在提到“好之”与“乐之”时,张教授引用了刘士聪教授的观点:“从阅读中学习英语,目的是在写作和翻译中运用。阅读时要有比较意识,从英语中联想到相应的汉语,这种联想很重要。”张教授认为,英语学习需要多读英文名著,把英译汉倒过来作为汉译英来阅读,多学习原文,读到英语的时候要想到意义相当的地道汉语,想到怎样把一些好的英文表达用于译文。张教授以许渊冲翻译的《约客》为例,为我们展现了自己如何将英文佳句化用到译文中的过程,分享了他本人对“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创造性英译。
而后,张教授强调,翻译的时候需要静心忘我、超越功利,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地位的崛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国文学译介的使命已经开始从“中国文化走出去”向“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逐渐转变。
在问答环节,我们师生热烈提问,张教授热情细致地逐一回答,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流露出张教授对诗歌翻译的热爱和对同道后学的提携。
最后,讲座主持人郑连忠博士总结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翻译是艺术中的艺术,我们要走近并走进诗歌翻译,感悟生活,体味文字,在诗歌翻译中砥砺我们的语感,激活我们的才情和创造力,像张教授那样在汉诗英译的世界中超越自我,追寻乐趣并淡定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