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

当前位置 :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科研
学术外院 | 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博士研究生杨丽芳、蔡欣洁、张睿发表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来源 : 学工办     作者 : 杨丽芳 蔡欣洁 张睿     发布时间 : 2024-05-02     浏览次数 : 181

近日,我们2022级博士研究生杨丽芳蔡欣洁和2023级博士研究生张睿在《话语研究论丛》发表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3年11月3—5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承办的第十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伟德国际1946官网成功举办。20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当代话语与传播研究”,聚焦政治、经济、媒体、教育、环保、法律、翻译等各领域、各层面的话语传播问题,进行了热烈、广泛且深入的研讨。

文章写作得到本次会议召集人、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唐丽萍教授的悉心指导。

本文转载自《话语研究论丛》第十三辑,参考文献从略。版权归《话语研究论丛》杂志所有。

作者简介


杨丽芳,伟德国际1946官网外国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批评话语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曾获“浙江省外文学会第二届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奖”二等奖。获评伟德国际1946官网第十四届“丽泽论坛”文学与翻译专场“优秀报告人”。与导师合作在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SSCI)发表书评文章。在第十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承担大量会务工作,并在“基于语料库的新闻话语研究”特邀专题研讨中宣读论文。

蔡欣洁,伟德国际1946官网外国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典籍翻译。曾获“浙江省外文学会第二届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奖”特等奖。在第十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承担大量会务工作,并在“翻译话语与传播”分论坛宣读论文。

张睿,伟德国际1946官网外国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批评话语研究论辩理论。在第十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承担大量会务工作。



1. 引 言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国家行为体和社会行为体在不同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呈现诸多新特征,面临诸多新挑战。话语与传播研究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政治、经济、媒体、教育、环保等各领域的沟通、协商与合作,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为了进一步推动话语研究的发展,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以“当代话语与传播研究”为主题的第十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11月3—5日在伟德国际1946官网成功举办。

国内外话语研究及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辛斌(南京师范大学)、刘鸿武(伟德国际1946官网)、施旭(杭州师范大学)、Gwen Bouvier (上海外国语大学)、Michał Krzyżanowski(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钱毓芳(浙江工商大学)、田海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Dániel Z. Kádár (大连外国语大学)、唐丽萍(伟德国际1946官网)、Ruth Wodak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先后作大会主旨发言。大会还特设主编论坛12场特邀专题研讨5场小组专题研讨14场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政治、经济、媒体、教育、环保、法律、翻译等各领域、各层面的话语传播问题进行了热烈、广泛且深入的研讨。


2. 主旨报告视野开阔、精彩纷呈


南京师范大学辛斌教授作了题为“SFL和CL在CDA中的兼容互补性刍议”的主旨发言。辛教授指出,人们一直在试图从社会和认知两个角度解释语言及其使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堪称这两方面努力的代表,它们在批评话语分析(辛斌等,2021)中具有互补作用。前者更适合于语篇描写阶段的分析,后者更适合于语义解读阶段的分析,但两者又可以相互参照,分别从社会和认知两个视角为解释阶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辛斌,2023)。辛教授的发言为研究者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兼容互补性,开展话语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

教育部“长江学者”、伟德国际1946官网刘鸿武教授作了题为“从冷战话语体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新时代新征途高校学术的使命担当”的主旨发言。刘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旨在推进构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世界各区域、各国家、各民族共建、共通、共享的人类知识体系(刘鸿武,2019,2020)。这就需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从中国学术责任担当的角度理解区域国别学的建构目标与推进路径。刘教授的发言对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如何立足学科优势,开展跨学科协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指导。

教育部“长江学者”、杭州师范大学施旭教授作了题为“交际/传播学的文化主义进路”的主旨发言。施教授指出,文化主义的方案有助于应对人类面对的诸多挑战。文化话语研究(施旭,2010;Shi, 2014)将人类交际/传播活动看作由多元且相互竞争的话语体系(文化话语)组成的全球社交系统,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增强文化自觉、开展文化批评的方法论,其目的在于改革创新交际/传播学,促进文化和谐、发展与繁荣。施教授所倡导的交际/传播学的文化主义方法为当代中国话语与传播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

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Gwen Bouvier作了题为 “Symbolic Gestures as Social Activism on Social Media: Simplifications and Moral Performance as a Threat to Liberal Society” 的主旨发言。Bouvier教授聚焦2021年美国撤离阿富汗之时推特用户支持阿富汗妇女的一组主题标签,展开多模态话语分析,认为社交媒体上看似反对压迫、维护社会正义的激进主义实则带有种族中心主义思想,错误地表征了阿富汗妇女的真实境遇。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分散了人们对问题实质的关注(Bouvier, 2020; Chiluwa & Bouvier, 2019)。Bouvier教授的发言为理解和研究社交媒体对西方社会右翼民粹主义兴起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启示。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Michał Krzyżanowski教授作了题为“Analysing Discursive Shifts: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in/and Exploration of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的主旨发言。Krzyżanowski教授指出,“话语转换”在批评话语研究,特别是历史话语分析中,是分析和解释话语和社会改变的核心概念,不仅连接微观和中观话语机制的分析,而且还将其与宏观层面跨国间话语改变相关联(Krzyżanowski, 2020)。他聚焦2014年欧洲“难民危机”,从话语转换再语境化的视角,解构欧洲公共话语和排外政治的历时转变(Krzyżanowski et al., 2018)。Krzyżanowski教授的发言对于理解西方社会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以及从话语转换视角研究话语变迁,提供了重要启示。

浙江工商大学钱毓芳教授作了题为“A Corpus-based Diachronic Discours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Modern British Newspapers”的主旨发言。钱教授基于英国报纸关于传统中医报道的历时语料库,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考察一个多世纪以来传统中医形象在英国报纸中的历时演变。钱教授发现,英国媒体对中医的态度发生了从早期嘲笑、鄙视、污名化到逐渐关注中医疗效的积极变化,反映了英国社会对传统中医认知态度的改变(钱毓芳 & McEnery, 2017)。钱教授的发言对于基于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开展批评话语研究,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特聘教授田海龙作了题为 “Unpacking the Process of Discursive Interaction”的主旨发言。田教授提出话语互动方法,将核心概念“话语互动”定义为多层次、跨场域、跨历史的社会过程,其中社会行为体调动“语境模型”应用话语策略,在层级社会网络中相互影响(田海龙,2021a,2021b)。田教授进而通过具体案例,阐释该方法如何有助于揭示话语互动的社会过程理解新话语出现的机制,以及社会行为体的意识形态在话语互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田教授提出的话语互动方法,为开展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独具特色与优势的理论方法。

大连外国语大学“启航学者”Daniel Z. Kadar教授作了题为 “On The Advantages of a Bottom-Up Approach in Discourse Analysis — Cases from Chinese” 的主旨发言。Kadar教授指出,自下而上的话语分析有别于CDA自上而下的分析,典型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使用有限且可复制的分析范畴(House & Kadar, 2021)。Kadar教授通过中国政治话语教育话语媒体话语的案例分析阐释该方法的独特优势。Kadar教授认为,该分析方法可避免将中文及其使用者过度异域化,指出中文作为全球重要语言,将其异域化既不公平也不合理。Kadar教授的发言为话语分析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路径。

伟德国际1946官网“双龙学者”唐丽萍教授作了题为“Counterhegemonic Discursive Practices of Chinese Diplomatic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Foreign Press”的主旨发言。唐教授基于我国政府官员特别是驻外使节在国外报刊发表的署名文章和访谈文章的语料数据,分析阐释我国通过外刊开展外交传播的反霸权话语实践。唐教授认为,该话语实践反映了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传播的新特点和新话语,中国外交传播努力与外刊媒体逻辑之间的相互作用亟待系统研究(Tang,2021, 2023)。唐教授的发言为理解和研究我国通过外刊开展外交传播的独特话语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荣休教授Ruth Wodak作了题为“Analyzing Crisis Communication During Covid 19: A Case Study”的主旨发言。Wodak教授采用定性的话语历史分析方法(Reisigl & Wodak, 2001),基于新冠疫情期间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波兰、瑞典和新西兰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演讲、新闻发布会、电视访谈等官方话语数据,研究西方国家政府危机传播的合法化话语策略(Wodak, 2021)。Wodak教授重点阐释了四种用以减轻“死亡恐惧”的框架:“宗教框架”、“对话框架”、强调“信任”的框架和“领导一场战争”的框架。Wodak教授的发言为理解和研究西方国家危机传播的合法化话语策略,提供了重要启示。


3. 专题研讨、分论坛和主编论坛议题广泛、气氛热烈


本次会议设有12场特邀专题研讨、5场小组专题研讨、14场分论坛和主编论坛,议题广泛,讨论深入,气氛热烈。

南京大学方小兵教授召集并主持以“话语与语言政策”为主题的特邀专题研讨,聚焦文明话语与中国语言政策进程、身份认同与澳门语言政策、经济话语与语言政策的生产力属性、语言政策研究的话语分析路径、美国国家语言安全观的话语建构等议题,为探索社会话语的建构、传播与评估在语言政策进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西安外国语大学侯建波教授召集并主持以“话语分析与国家价值观传播”为主题的特邀专题研讨,聚焦国家价值观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中美报纸气候变化责任框架、微博评论中的语言形象、中美报纸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报道的话语情绪、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国家价值观建构、中国社交媒体生育情感变迁等议题,为研究话语分析与国家价值观传播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伟德国际1946官网胡美馨教授召集并主持以“翻译与传播的话语研究”为主题的特邀专题研讨,从批评话语分析、翻译史研究等视角,采用定性话语分析和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方法,聚焦外交口译、中央文献外译、政治概念翻译以及扶贫话语中的翻译策略、传播效果、形象建构等议题,为从话语视角研究翻译与传播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上海交通大学郇昌鹏副教授召集并主持以“基于语料库的新闻话语分析”为主题的特邀专题研讨,聚焦基于语料库的形象研究、数据可视化的语篇语义分析、社交媒体评论性话语分析以及新闻报道中住房市场表征等议题,为如何借助语料库开展新闻话语分析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伟德国际1946官网兰良平教授召集并主持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叙事话语研究”为主题的特邀专题研讨,聚焦二语习得会话叙事、医患互动话语叙事、老年群体话语叙事等议题,融合跨学科理论与方法关注个体与语言习得社会角色、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叙事话语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召集并主持以“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中的自我表达”为主题的特邀专题研讨,聚焦政治语篇翻译隐喻化、新媒体时代的多模态中国话语与战略传播、对外传播中的企业自我表达、国际传播与情感共同体的话语建构等议题,为研究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中的自我表达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上海大学唐青叶教授召集并主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为主题的特邀专题研讨,聚焦印度主流英文报纸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表征、中非发展话语传播的机遇与挑战、发展话语的研究现状与热点等议题,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话语建构、传播困境及话语策略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上海师范大学王国凤教授召集并主持以“国家形象话语研究”为主题的特邀专题研讨,从话语历史分析、评价理论、多模态理论、情感分析等不同理论和方法视角,聚焦中国的生态形象、军人形象、中医形象等议题,为国家形象的话语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华南理工大学武建国教授召集并主持以“话语研究国际前沿与数字时代的公共话语传播研究”为主题的特邀专题研讨,聚焦数字时代中国文化外宣策略、“双碳”传播话语建构策略、中国环境形象建构等议题,为数字时代中国公共话语传播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杨敏教授召集并主持以“法律话语与当代社会话语实践”为主题的特邀专题研讨,聚焦中国庭审话语中的多模态辩护策略、判决书中的性别身份建构、法律英语教材框架、香港高校内地生国际认同、老年陪同就诊话语等议题,为研究法律话语与当代社会话语实践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于晖教授召集并主持以“学术话语立场研究”为主题的特邀专题研讨,聚焦学术写作中的评价韵律、学术冲突话语的结构和资源、英汉学术语篇立场状语对比等议题,研讨学术话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研究学术语篇立场的视角、内容及方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赵秀凤教授召集并主持以“能源话语研究的多元话语互动视角”为主题的特邀专题研讨,聚焦低碳治理行动中的话语互动与地方能动性、能源危机政治漫画的多模态隐喻、中国能源状况的话语建构、能源安全话语威胁身份建构等议题,为从多元话语互动视角研究能源话语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敏教授召集并主持以“评价共选与媒体现实建构”为主题的小组专题研讨,聚焦英国、美国、东盟国家、西亚国家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采用历史话语分析、评价分析、及物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基于语料库数据开展研讨,为研究评价共选与媒体现实建构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香港理工大学冯德正副教授召集并主持以“多模态中国话语与国际传播”为主题的小组专题研讨,聚焦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和英国纪录片中的现代中国形象建构、社交媒体中美企业身份建构、中国企业可持续理念对外传播等议题,研讨多模态话语建构策略,为研究多模态中国话语与国际传播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杭州师范大学马庆凯博士召集并主持以“遗产话语与传播”为主题的小组专题研讨,聚焦泰顺廊桥重修、中国女书的遗产化、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申遗等议题,研讨遗产话语的多元化与等级化、遗产话语和身份塑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元话语的再情景化,为研究遗产话语与传播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福建师范大学尤泽顺教授召集并主持以“话语与社会互动”为主题的小组专题研讨,聚焦外交话语汉译英的态度表达、美国香会演讲中的身份建构、外交话语翻译的双重修辞建构、媒体报道的互文性分析、中国小说中的生态身份建构等议题,为研究话语与社会互动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孙亚教授召集并主持以“企业话语与传播”为主题的小组专题探讨,聚焦企业社交媒体话语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虚拟网红多模态身份构建与营销话语、中国企业社交媒体生态话语、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多模态话语建构与翻译传播等议题,为研究企业话语与传播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此外,南京师范大学李曙光教授主持“翻译话语与传播”分论坛,南京师范大学施光教授主持“法律话语与传播”分论坛,华中师范大学王佳宇教授主持“新闻话语与传播1”分论坛,东北农业大学杨传鸣教授主持“新闻话语与传播2”分论坛,海南大学白丽芳教授主持“新闻话语与传播3”分论坛,中山大学丁建新教授主持“新闻话语与传播4”分论坛,杭州师范大学冯德兵教授主持“社交媒体话语与传播”分论坛,吉林大学杨梅教授主持“国家形象话语与传播”分论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魏榕副教授主持“环境话语与传播”分论坛,青岛大学布占廷副教授主持“身份话语与传播”分论坛,华侨大学陈文革教授主持“政治话语与传播”分论坛,兰州理工大学任育新教授主持“学术话语与传播”分论坛,吉林大学项蕴华教授主持“文化话语与传播”分论坛,南京邮电大学袁周敏教授主持“外交话语与传播”分论坛。

   国内外五位话语传播领域知名刊物主编Michał Krzyżanowski教授、Gwen Bouvier教授、施旭教授、苗兴伟教授和田海龙教授应邀参加主编论坛。上海交通大学郇昌鹏副教授主持主编论坛。五位主编分别介绍了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Social Semiotics,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The Social Semiotics Forum和《话语研究论丛》的定位、特色以及稿件要求等,同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话语研究和审稿的经历,分享了话语研究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针对大家对选题、文章撰写和投稿过程中的疑惑提出了很多极具指导性的宝贵建议。

 

4. 结  语


本次研讨会是话语与传播研究的一场学术盛会。国内外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伟德国际1946官网,以开阔的跨学科视域、强烈的政治关怀,共同研讨媒介化的话语实践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运作机制和重要作用。所关注的话语问题涵盖媒体、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法律、企业、健康、教育、学术、翻译等不同场域,话语理论涉及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研究方法定性、定量各有侧重或融合互补。第十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为推动当代话语与传播研究向纵深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注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New Discourses in Contemporary China,简称NDCC)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活动,已连续召开十届(2006 年于南开大学、2007 年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2009 年于南开大学、2011年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年于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于中山大学、2017年于华东交通大学、2019年于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年于上海交通大学、2023年于伟德国际1946官网),第十一届将于2025年在吉林大学召开。该学术活动的举办在加强中外学术交流、推动我国话语研究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