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师有话说


希望大家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充分利用平台,汲取知识、钻研学术、提升能力、修养身心,勇敢拥抱这个世界。
——胡伟杰


注基础,积跬步

尚未步入师大,却已感受到师大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尤记第一次和胡老师“见面”是在六月末的腾讯会议上,胡老师组织线上会议帮助我们更快地适应“新身份”,并早早为我们的研究生生活做好规划。为了夯实学术研究的“基本功”,胡老师建议我们在暑假期间利用推荐书目《应用语言学研究设计与统计》自学一些简单的研究设计、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数据统计软件SPSS;将厚书读薄,绘制思维导图厘清各个参数的意义,不同检验的适用情况和检验目的。这对于本科刚刚毕业的我来说,像是一条通往新世界的光明道路,以前并不知道小小数字的背后原来暗藏着这么多“玄机”。虽然在阅读道路上也遇到过困难但是在导师的不倦解惑和同门的热心帮助下,一路过关斩将,在暑假便对数据分析软件有初步了解,且能进行一些基础的运算。此外,组内还组织同门合作翻译英文论文,胡老师时常分享经典的好论文在群内让我们研读,以此告诫我们,“作为研究生,要将重心放在研究上,必须保持文献阅读的习惯,注意语言的学术性,才能写出好文章。”
九月步入师大校园,在导师见面会上见到“线上网友”胡导,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可我们并不觉得尴尬,像朋友一样交流暑假那满箩筐的收获。在校期间,胡老师每周都会组织一次大组会,定期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真正称得上是学习路上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路,纠正错误方向,耐心解答疑惑。每周四22楼的连廊便是我们专属的组会场地,胡老师会细心地为研三学姐规划论文进度,检查研二学姐的论文阅读进度,和研一的我们讨论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小小的一间连廊是知识的传播地,思想的碰撞地,灵魂的交流地,也是我们的专属“练功房”,记录着胡师傅的谆谆教诲和每位弟子在研究生道路上的点滴进步。为了让研究生新生更快地将身份从应届毕业生转向研究生,胡老师每周都邀请学姐分享过往的学习经验。人人头上都有指标,研一上学期时,作为研究生一年级的我们也在创新工作室为师大本科的学弟学妹们讲解如何使用SPSS中不同的检验方法。“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胡老师就是那棵摇动我们的大树,而我们这些小树又将用自己的力量摇动更多的树。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一年光阴转瞬即逝,胡导的白发也在一次次的指导中悄然而生……


人可亲,稳心态

清楚记得第一次开组会前,我心中就在嘀咕,这位素未谋面的胡老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是而立之年的平易近人?又或是知天命的不苟言笑……短短几分钟,便给胡老师安插上了几十种人设。说来也搞笑,我也是第一次如此揣测编排一个老师。经过几番思想斗争,最后还是稀里糊涂地给胡老师戴上了正言厉色这个“帽子”。毕竟在我固有的刻板印象中,有资历当导师的,都是上了年纪德威并重之人。可胡导完全打破我对研究生导师的刻板印象,他幽默风趣,常常会开些玩笑调动气氛,一下就把人与人间距离拉近。胡导还特别注重建立良好的同门关系,除了组会,我们也会约饭小聚,学姐们会畅谈在写论文时遇到的难题告诫我们要走弯路,研二学姐们会分享外出见习时的所见所闻,其乐融融。
胡老师还扮演着团队内精神支柱一角。在研一下学期的院课题申报中,小组合作的课题遗憾落选,胡老师会暖心安慰道:“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任何事都要享受做的过程,结果并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在查找文献申报课题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也收获了不少,不必拘泥于最终的结果。当然申报成功的课题必定是有独特之处的,我们应该主动学习而非自怨自艾。”寥寥数字,让我们都释怀这个“不好”结果。而后便主动阅读申报成功学姐们的课题,总结经验,化悲伤为动力,不断充实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功。

不设限,战未来

每逢组会,胡老师必定会叮嘱我们“在学业上永远不要给自己设上限,现在就业情况较为复杂,谁都无法预测今后到底会选择走哪条路,现在能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以后才会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胡导早早便问了我们以后的职业规划,积极鼓励我们攻读博士学位,参加校里院里举办的各类活动丰富知识面,建议我们在课余时间去机构兼职为教师面试招聘积累经验。他始终秉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在研三学姐毕业之际,胡导特意邀请学姐们回来传授就业经验,让我们提前做好就业规划。组内也有来自外省的同学,胡老师会主动了解她们以后的就业打算,并叮嘱提早了解当地的招聘政策,早做准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胡导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总是会考虑到我们的各个方面,学业、课余、恋爱甚至是还未到来的就业。

“习语金句”专题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
-Moral Integrity and Academic Excel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