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博学笃志气自华,
百年树人映彩霞。
这就是我的导师陈芳蓉女士。

和蔼可亲,春风化雨
从教二十余载,陈芳蓉老师桃李遍布天下。她为翻译专业建设辛勤付出,曾担任教研室主任、翻译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职位,全程参与翻译本科专业从校级特色专业到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再到省首批新兴特色专业的所有专业建设工作。在我的眼中,我的导师是一位学识渊博、和蔼可亲的老师。初见导师时,她长发飘飘,踩着高跟鞋微笑着与我打招呼,在还未褪去酷暑焦热的九月,抚平我初入学的惊慌和浮躁,至此正式开启我们的师生情谊。

能者为师,言传身教
课堂上,芳蓉老师博学洽闻,理思周密。从西方翻译理论到中国传统译论再到现代翻译新论,她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每一次课堂都能见识到她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精妙的课堂设计。她总是能找到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学生领悟每一个知识点。不仅如此,她在培养同学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上也下足功夫。老师特别擅长用“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理论的“逻辑”。课堂汇报时,她总是认真倾听,然后敏锐地捕捉到学生逻辑上的漏洞,指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第一次着手课程论文时,老师没有否认我的选题,而是用一个个问题引导我自发思考:“为什么选这个理论?”“为什么用这个理论研究这个文本?”“这段内容和上一段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正是一次次的“为什么”让我意识到做研究的严谨性,正是一次次的“逻辑!逻辑!”提升了我的思辨能力。

皓首穷经,薪火相传
在科研上,芳蓉老师精益求精。老师对于我日常的学习十分重视,经常督促我学习前沿思想,更新理论素养。她从不吝啬自己的学习资源,总是慷慨地将学习文件分享给我。微信窗口总是时不时弹出她的一则消息,不是最新的学术讲座就是名师的最新期刊。不仅我有这样的待遇,同门的师哥师姐们也能收到她的“知识大礼包”。老师对于学术孜孜以求的坚持和对学生的真诚用心在师生中广受好评。“认真且负责”是学长学姐们对她的一致评价。研一结束的暑假里,老师带领我们翻译《金华火腿》,那一次翻译经历对我整个学术生涯都受益匪浅,老师的科研态度也让我深感敬佩。翻译文本从大处落墨到小处显锋,老师为我们做了优秀的表率。我申请课题时,老师全力支持并不厌其烦地帮我修订,行文结构、标点字体,以及错别字等细节都凝聚了老师的心血。课题申请成功时,我立即将喜讯分享给她,而她的回复也是满满的欣慰与骄傲。我深知这些成功离不开老师一稿又一稿的批注修改,离不开她对我在学术上的悉心指导。第一次开题遇到难题时,老师主动联系我,安慰我的情绪,替我查漏补缺,出谋划策。

博学笃志,良师益友
生活里,芳蓉老师是热心的大姐姐。为了读研,我独自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但是老师的引导给了我莫大的安慰。研一刚刚开学的时候,我对未来规划不知所措。但是正逢研办招助理,我在学业和学生工作之间一筹莫展,于是求助于老师。不出所料,她倾情答复,从职业生涯,学业规划,能力培养多个角度替我讲解利弊,引导我正确地看待学习与学生工作之间的取舍。在认真思考后,我选择研一专心完成学业,在研二投入到了院办的助理工作中。而这一决定也获得老师的赞同。


怡然自得,知性大方
芳蓉老师喜欢笑,每次和她打招呼时都能收获一个灿烂的微笑。她的朋友圈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与烟火气。你总能看到她分享闺女的成绩、儿子的可爱,“晒晒”小日常,这些生动的寻常事恰恰反映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她把繁忙的生活过得井井有条,有滋有味。老师还特别喜欢阅读,平时得空就跑到图书馆看书、听外文电台,要是看到合适的资料,就马上收藏下来作为课堂内容备用,这就是为什么她的课堂总是“干货”满满又紧跟时事热点。从她身上,你能体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

“习语金句”专题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
-Moral Integrity and Academic Excellence-
编 辑 | 许欣媛
撰 稿 | 徐同敏
审 校 | 洪早梅
复 审 | 杨雪龙
终 审 | 项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