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发出的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号召,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精益求精提升教学质量,深度挖掘和践行课程思政。2021年11月,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翻译系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交流活动。
11月9日上午,骆传伟副院长及翻译系同仁走进了汪琪老师的《商务口译》课堂。这门课是针对翻译系大三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属于口译方向课程。该堂课以商务谈判中的核心环节“处理冲突”为主题,汪琪老师紧密结合思政热点,以“冲突是否一定有弊无利”为引入问题,让同学们讨论谈判中的“冲突”是否有害以及其各自优缺点,阐述谈判中“冲突”的性质及强调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矛盾。引申到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其他事情,都应该用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当讲解商务谈判中讨价还价及做出让步时的基本准则(交换原则、保留原则、分散原则和长期合作原则)时,结合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for Mankind)”理念,引导学生思考谈判双方不应只追求“损人利己”,而应有“互利共赢”的合作意识,具有大局观,在坚守原则的条件下考虑对方处境,寻求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理论讲解完后汪琪老师马上给出谈判案例,用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同伴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坐等老师宣布答案。通过案例的讨论分析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并举一反三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展示后,听课教师们进行了研讨和交流。骆传伟副院长和陈芳蓉老师都肯定了该堂课的设计理念,认为整节课每个步骤的设计都契合主题,结合思政热点引入理论学习,同时又导入案例让学生进行实操。章莉老师在肯定以上优点的同时,还提出建议,认为在案例分析时可以加重“口译技巧”的训练。
11月17日上午,温文怡老师在22幢403教室进行了《文体与翻译》“课程思政”专题展示。翻译系部分教师代表参与了教学观摩。该课时为“旅游文体翻译”专题。首先,温老师从旅游文本的交际目的出发,引导同学们思考应用型翻译应具备的信息传递效果。译者既要注意文本本身的语言特点,也要注意语言背后的文化在文本中的体现。接着,通过对典型汉英旅游文本的自主对比探究,同学们讨论总结了二者在用词、句式、内容上的差异,尤其是汉语中四字成语、四字结构的使用,从音韵上的节奏美和形式上的整齐美两个角度,充分赏析了汉语语库中的这一瑰宝,感受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品味了汉语语言的博大精深,优美隽永。
在教学展示后的研讨环节,观摩教师们表示,该堂课思路清晰,译例丰富,互动良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同时,有机结合了课程思政元素,有效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月19日上午,在教学副院长骆传伟的带领下,英语系和翻译系教师走进了印晓红的《交替传译》课堂,授课对象是翻译系19级学生。本次课的内容是新品发布的口译教学,印老师在课前播放特斯拉Model 3的发布会视频,为教学的展开热身。在介绍新品发布及口译注意事项后,印老师就相关词汇进行了教学,并通过播放音频,借助图片和大量的口译练习,使学生对新品发布的口译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为胜任中级难度的新品发布口译任务奠定基础。授课过程中,印老师将口译教学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介绍新品发布口译注意事项中,鼓励学生做充分的译前准备,为口译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词汇教学中,通过“national brand”和“customer loyalty”等词的讲解,借助鸿星尔克和女宇航员王亚平的事例,融入“支持国货”、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落实到实处的思政理念。
课后,听课老师进行了研讨。一致表示印老师的课程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各知识模块间联系紧密,思政元素的导入和衔接自然流畅。且教学设计巧妙、教学素材丰富,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程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