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文学
中的鲁迅
”

近日,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蒋晖研究员应邀在“读书杂志”公众号EP042发表题为“非洲文学中的鲁迅”的评论。《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杂志”公众号是《读书》的官方微信平台。
读
书
1
作家介绍
视频开头,蒋晖研究员先介绍了非洲文学中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六位作家:尼日利亚作家索因卡、埃及作家马哈福兹、南非作家戈迪默、库切、莱辛和坦桑尼亚作家古尔纳。
蒋晖研究员指出,朋友们寻找非洲的“鲁迅”,并非不尊敬诺贝尔文学奖,而是诺贝尔文学奖并非衡量亚非拉文学的唯一标准,这是西方的标准,中国的标准是鲁迅的标准。
2
标准确立
接下来,蒋晖研究员介绍了鲁迅确立的标准:中国文学对于西方殖民主义精神的反抗是最彻底最坚决的。他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并评价说这是对中国抵抗文学的最好的、最准确的定义。
蒋晖研究员指出,在他心中还有一个像鲁迅那样伟大的作家——被称为“非洲文学之父”的阿契贝。因阿契贝对西方文学批判得过于激烈,直至临死前,西方才因过意不去而颁给他“布克国际文学奖”。
阿契贝伟大的反抗文学作品《神箭》,描绘的是非洲社会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下分崩离析的一个缩影。该作品不但写出了这个进程的不可逆转性,也写出了抵抗这种进程的悲剧性。
3
第三世界精神
最后,蒋晖研究员指出,诺贝尔文学奖给第三世界作家颁奖时,不会在第三世界文学内部的革命和启蒙传统中衡量一个作家和作品所取得的成就。那么,已经获奖的第三世界的作家加在一起,他们的作品是不是能够体现第三世界文学的整体精神?如果不能,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想象在未来设立一个第三世界文学自己的奖项?
作者简介
蒋晖,伟德国际1946官网“双龙学者”特聘教授,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教师,曾任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东亚系、北京大学中文系、电子科技大学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现为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非洲文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非洲实地考察多年,是国内非洲文学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和领军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清华大学学报》《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争鸣》《读书》《文艺理论与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A&HCI/CSSCI 30余篇、11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主编《中国非洲文学研究评论:非洲文学研究卷》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