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学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小兵应邀为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师生作题为“从微观到宏观——日汉翻译研究的新体验”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日语系副主任王紫薇博士主持,吸引了日语、英语、翻译等专业的师生前来聆听。


马小兵教授首先以自己涉足日汉翻译研究领域的经历为切入点,向在座的师生们介绍了《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日本译中国书综合目录》《汉译日文图书总书目》《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四部极具史料价值与参考价值的工具书。马小兵教授指出,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源可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

随后,马小兵教授深入剖析了当下日汉翻译领域的研究现状。他以《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中的翻译研究为例,通过图表详细展示了该期刊中有关翻译研究的论文数量、主题、作者以及下载率和引用率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马小兵教授指出国内学界迄今为止的日汉翻译研究存在论文数量有限、研究课题较为松散、缺乏长期且深入的探索,以及翻译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马小兵教授结合北京大学日汉翻译研究方向四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提出翻译研究应当基于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而展开。这四篇学位论文分别从重译、改写、文体结构、AI等微观角度入手,对作者与作品的整体情况展开研究,为日汉翻译研究提供了更为系统、全面的认识。马教授强调,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翻译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推动日汉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于日汉翻译研究马小兵教授提出了几点宝贵的学术建议。他建议同学们在进行翻译研究时不应局限于某个具体句式的翻译,而应将其放在翻译的大框架中,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同时,要了解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翻译领域,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在研究中善于借助他力,如利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知识来辅助翻译研究;最后,他强调在研究中要处理好点与线的关系,多出系统性研究成果
此外,马小兵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日语MTI(翻译硕士)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分享了该专业在教学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培养特色、学生实习实践情况以及毕业生就业去向等多维度信息,并着重介绍了在增强学生专业归属感方面所采取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这一分享不但对于深化学生的专业认同具有显著意义,而且对我们进一步提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促进专业学位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在提问环节师生积极互动。当被问及如何做到从微观到宏观进行日汉翻译时,马教授指出,首先要对日汉翻译研究有深入的了解,借助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辅助翻译工作,从而拓宽视野、提升翻译质量。当被问及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译文后可能导致译文不忠实于原文的问题时,马教授再次强调了译者对源文本理解的重要性,认为“忠实于原文”是翻译工作中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忽视这一点。

讲座最后,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副院长、日语学科负责人徐微洁教授代表全系师生向马小兵教授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向马小兵教授赠送了讲座证书。

马小兵教授以其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前瞻性的视野为日汉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启发了师生们对日汉翻译研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日汉翻译研究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推动BETVLCTOR伟德国际1946翻译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