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锦雯,中共党员,我们2020级英语(师范)专业6班学生,曾任班级团支书,曾获本科生“国家奖学金”(2次)、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现就读于剑桥大学理论与应用语言学专业。



鲲鹏初起凌云志

申研,是一个无比重大的决定。从下定决心的那一刻起,未来的人生也将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当被问及决定申研的时间及为什么申研时,施锦雯的思绪又飘回到那个遥远的至关重要的时刻。

“起初我想要申研是因为身边有很多在国外留学的同学,他们经常会与我分享国外的生活经历,这让我对出国留学有了向往。”她在采访中提及,是好友出国留学的经历使她萌生了同样的想法。一句话,一张图片,关于梦想的种子已在心中悄然埋下,只待阳光雨露,时机成熟,便将破土而出,终成参天大树。

“而最终决定要申请攻读国外院校研究生,是在大三下学期。”在采访中,施锦雯提到了她大三下时在美国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访学的经历。灵魂契合的老师,志趣相同的同学,在学习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帮助与关怀......在异乡受到的温暖与鼓励,以及可以大展拳脚、施展雄心壮志的学术环境,这些都使她坚定了未来要申研的想法。

受益匪浅的留学经历在施锦雯的心中留下了美好动人的回忆,而她决定深耕的专业则成为了其最终选择出国深造的最关键动因。“在出国访学期间我意识到相较于国外,在国内语言学这门学科还是非常小众,做的研究和项目也都比较保守。我认为就语言学这门学科而言,国外发展得更全面,能提供的机会和平台更多。

奥普拉·温弗瑞曾言:“梦想在于追逐,而非天生。”对语言学的热爱使施锦雯决心不远万里奔赴海外。而对于许许多多怀有同样想法却仍犹豫不决是否踏出这一步的学弟学妹们,她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犹豫未来是否要出国留学的同学们可以了解一下自己想要申请的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也可以参加学校的访学交流项目出去体验一下国外的学习生活环境。”




梅花香自苦寒来

执着坚定的抉择,来源于十足的勇敢与底气。而热血过后,则需要沉下心来投身于长达一年多的申研准备,这注定是一段艰苦又漫长的旅途。在这无休止的漫漫长路中,你只能与自己作伴,面对迷茫、面对无措、面对孤独、面对无数扑面而来的困难与挫折。

施锦雯亦经历过此般艰辛时刻,在采访中,她将考雅思和GRE描述为“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我申请的部分学校要求雅思小分7分,所以当时考了挺多次雅思,也失败了很多次,直到11月份才最终拿到满意的分数。”

其次,因为每个学校的接收申请的流程进度不太一样,准备文书和等待Offer的过程也比较煎熬。“我是2023年11-12月提交申请,一直等到24年的2-3月份才陆陆续续收到录取结果,这个时间线相对其他专业的申请,例如TESOL(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来说是比较晚的。”回忆起那段恍若昨日的珍贵岁月,虽有些淡淡的苦涩,现在却也是万分甘甜。

回顾整段申研过程,施锦雯认为自己始终秉持着良好的心态。“改变我能改变的,对于我无法改变的事情也不要感到焦虑,”她如是说道,“因为在申请前就已经了解了我这个专业放榜的时间大概在什么时候,因而有了一个心理预期,所以当有其他同学10月份11月份就早早收到offer时我也不会觉得自己落后了。”




轻舟已过万重山

寒窗苦读数载,如今已然是历过悠悠风霜,沐浴着独属于自己的灿烂千阳。在这令人欣喜若狂的圆梦时刻,在即将开启人生全新华彩篇章之际,施锦雯也想把这份喜悦分享给一路上有幸遇见的良师益友。“最想要感谢的是我毕业论文导师兰良平老师和大三下访学学校UCLA的一些老师和同学,”回忆起他们对于自己的帮助,施锦雯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访学期间遇到的好几位老师,在我准备推荐信的时候,都同意帮我撰写推荐信;在我要写statement of purpose的时候主动和我约时间讨论,他们的慷慨帮助令我非常感动。还有访学期间认识的博士学长学姐,在我后来写文书的时候一遍遍帮我提意见、修改文书,和我zoom meeting帮我一起讨论。”

在采访的最后,施锦雯将自己一直信奉的座右铭作为寄语送给了所有的学弟学妹们,那是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中所说的:“connecting the dots”。

“不要吝啬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最后所有努力都会有所帮助和回报。”正如乔布斯最后亲自证明的那样,“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