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远驰,我们2020级英语(师范)专业1班学生,曾获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8届大学生电影节本科生组“最佳影评”荣誉,第三届杭州国际辩论锦标赛(HIT)大学组冠军,中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CUDC)全国赛一等奖以及第25届“外研社·国才杯”(FLTRP·ETIC CUP)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决赛全国一等奖,目前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比较文学专业。
“
少年情怀
心向往之
”
当提及选择申研出国的原因时,吴远驰说:“从大一开学起,我的目标就一直是前往国(境)外继续学习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的内容。因为我对不同文化在作品和个体经验里的故事尤其感兴趣:处在异国他乡的国人或其作品是如何被(或不被)西方受众接受的?中国的文学和电影文本又是如何再现我们想象中的‘世界’的呢?”他对研究世界文学与文化都充满热情,但一直置身于同一文化环境并不能满足更深层次的文学研究需求,也如他所说:“无论是否相信这种跨文化的可理解性,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把自己抛在这样一个‘居间’的状态里。如果只在自己熟悉的文化语境里去研究异域、研究他者、研究交流又有什么意思呢?在伦敦求学的体验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意识’的宝库:为什么英国的文学系课程设置充斥着‘后殖民’的论述?又为什么即便在这样的氛围下,师资配置和学习的文本依然不成比例地聚焦在欧陆语系呢?”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强烈探索欲,他毅然选择通过申研出国让自己获得对异国文学的切身体验。
对于文学的热爱是吴远驰申研的初心,而在浙师大的本科生活经历也不断坚定了他出国留学深造的决心。大三那年的暑假,吴远驰通过学校访学相关平台参加了伦敦大学学院的访学项目,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但无论是差异巨大的教学模式还是文化生活极其丰裕的伦敦生活都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推动着他进一步为了申研而努力。除了暑校外,吴远驰还提到,在校的社团活动比如英语辩论队和校影评学会都对他在社会议题、人文思潮和学科技能方面的认识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他认为这些活动不仅仅是课堂里师生交流的空间,同时也是与同辈人以更多元的形式进行共同的学习、创作与建立友谊的平台。说到同辈间的交流,吴远驰感触颇深:“如果没有同侪的激励,我大概压根不会去参加影评与辩论的赛事,也就不会得到如此多对自己能力的正面肯定,那么或许也不会如此坚定自己对于未来的规划和选择了。”
“
不惧挑战
行则必至
”
申研世界名校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已经成功上岸的吴远驰对同样渴望出国深造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了他的经验:早做准备,减少内耗。
他认为“早做准备”并不意味着“现在为时已晚”,而是把可控的、可规划的任务尽快做完。他注意到,身边的很多朋友计划了要充分准备雅思考试,结果一直拖延至研究生开学前的暑假也没能拿到足以无条件录取的成绩,这就导致他们在最后几周的异常焦虑。由此他发现早做准备也是减少内耗的一种方式:克服自己的完美主义心态,停止无休止地把自己困在准备阶段,把精力都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除了知识层面的硬性条件,吴远驰认为“相信自己”也是这个流程中的重要一环。他在正式提交申请前也花了很多时间纠结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当各校的offer不同顺序地抵达时该怎么安排他的首选。然而实际情况是他在提交申请后的两天内就收到了伦敦大学学院的offer,其他院校的申请自然作废,之前纠结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也都白费了。
他在和其他同学聊天时,取得了对申研这件事的共识:“原来没有想象中的这么难!”只要做好应做的准备并坚定对自己的信心,就自然而然地能达成心中所想。